探秘大熊猫国家公园——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乐园
新华网
吴春华
2022-05-25 15:22:18
海报设计:孙瑶、杨进
新华社成都5月24日电 题:探秘大熊猫国家公园——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乐园
新华社记者杨三军、张海磊、余里
这是一条“熊猫生态走廊”,横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栖息着全国总量80%以上的野生大熊猫;
这是一个被“伞护”的生态家园,除了大熊猫,还生活着雪豹、川金丝猴、绿尾虹雉、朱鹮、珙桐、红豆杉等8000多种野生动植物;
这是一个被誉为全球野生动物保护的经典成功案例,经过几代人科学保护,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由“濒危”降为“易危”。
万物生灵,美美与共。如今的大熊猫国家公园里,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
大熊猫王国的“重生”
93岁的胡锦矗被称为“熊猫专家”,他见证了中国大熊猫保护事业的起步与发展。
时光倒回20世纪70年代初。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获赠两只大熊猫,全世界迅速掀起一股“熊猫热”。而作为大熊猫的故乡,中国对自己“国宝”的分布、数量等情况却不甚了解。
很快,胡锦矗受命牵头开展了我国第一次大熊猫野外调查研究。靠着两条腿、一个望远镜,调查队开始翻山钻林。经过4年半的艰苦野外调查,形成一份20多万字的《四川省珍贵动物资源调查报告》。1978年,全球首个大熊猫野外生态观测站“五一棚”在四川卧龙建立。
从野外追踪研究到人工圈养繁育,从野化放归到栖息地保护,从野外监测到个体精细化管理,一代代科研工作者为大熊猫保护事业奉献了智慧与青春。
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3年底,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达到1864只。201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宣布将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由“濒危”降为“易危”。
在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卧龙神树坪基地内,一只大熊猫在架子上休息(4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胥冰洁 摄
大熊猫国家公园专家委员会专家王放认为,大熊猫的保护工作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下一步需要进一步解决的,是缓解栖息地的破碎化和种群之间相对分散的隔离现状。
2016年12月,我国通过《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2021年10月12日,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地跨川陕甘三省,总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
“大熊猫国家公园在整合原有各类保护地的基础上,以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原真性、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为目标,让大熊猫更好栖息、生存和繁衍,为生态系统的长期保护提供保障。”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向可文说。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2020年工作人员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卧龙片区发现了兰科植物新种卧龙无柱兰(左上);2021年1月22日,大熊猫国家公园王朗片区野外红外相机拍摄到的岩羊(左下);2021年8月19日,大熊猫国家公园王朗片区野外红外相机拍摄到的雪豹(右)。新华社发
位于川北的黄土梁走廊带连接平武县和九寨沟县,以往由于有盘山公路和沿路的人为活动,大熊猫长期面临“走婚难”。但自从盘山公路变成隧道,植被逐步恢复,大熊猫、羚牛等动物日趋频繁地出现在山坡上。
据了解,大熊猫国家公园内已完成9条大熊猫走廊带和7处野生动物通道建设,恢复植被128.5平方公里,为大熊猫相互隔离的小种群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外,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通过野外救治异地放归和人工野化放归的形式,帮助大熊猫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目前,已野化培训并放归自然大熊猫11只。
保护与发展并行的探索
大熊猫国家公园划分为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对人为活动和开发性、生产性项目建设活动实行严格的差别化管制。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如何破解?
荥经县是大相岭山系大熊猫野外种群的重要栖息地,全县48.7%的面积划入大熊猫国家公园。然而,这个山区小县曾高度依赖以粗放开采和简单加工为主的煤矿和花岗石板材(石头)、林木采伐(木头)、小水电(水头)“三头经济”。“三头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曾高达70%。
工作人员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内开展巡护(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靠山吃山”的传统产业难以为继,产业转型势在必行。荥经县委书记古玉军介绍,近年来,全县筹集资金近10亿元,关闭了140多个矿山、小水电站和小木材、小石材加工厂,向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新型建材、森林康养度假、绿色有机农业转型发展。如今,“三头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已降到10%。
荥经县龙苍沟镇发展村是远近闻名的“熊猫民宿村”。郭红梅是从宜宾嫁到发展村的媳妇,她和丈夫是村里第一批开“农家乐”的。经过不断扩建升级,他们的“农家乐”已有22间客房,一年收入三四十万元。
“我们这里不仅有大熊猫等野生动物,还有原始森林和连片野生珙桐林。”郭红梅每年要接待100多批客人,微变SF奇迹MU,很多都是“回头客”。